作者: 胥会云
“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体系框架、2021年版《上海手册》正式发布。经历了世界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的中国,正努力为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坐标系。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以“应对气候变化 建设韧性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暨首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开幕式大会举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在气候变化和各类不确定性的冲击下,超大城市尤其需要加快韧性城市建设。
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设立的国际日,旨在促进国际社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携手应对城市面临的挑战。
“城市承载了全球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是人类的美好家园(博客,微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战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
应对气候变化主战场
目前,中国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都市圈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共同命运的重大问题。城市作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聚集地,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的高发区域。随着全球变暖,各国城市正日益受到气候变化相关挑战和灾害的影响。特别是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不可预测的灾害风险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日益增多。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城市需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也需要采取创新举措,全面系统提升城市韧性,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看来,韧性城市是指城市社会能够应对未来挑战,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增长,更适宜居住,同时又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城市。
因此,韧性城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的关键要素是碳中和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的城市。”郑时龄说。
而在一个超大城市里,要实现韧性城市的目标,就更为复杂且具有挑战。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目前常住人口2400多万,且各类要素高度集聚,各种流量相互交织。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上海正着力打造韧性城市,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现之一,就是探索建立城市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更好发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作用,让城市更有序更健康更安全。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上海市签署了共建超大城市精细化建设和治理中国典范合作框架协议。王蒙徽表示,住建部与上海市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世界城市日为平台,共同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创新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和方法,为世界超大城市精细化建设和治理提供中国经验。
碳中和城市的中国经验
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但中国的城镇化,目前还面临一个新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
“学界基本判断是,2035年前后中国城镇化水平会达到75%,我们还有1.5亿~2亿人要进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说,考虑到中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这也意味着,2035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会处于人口、碳排放两峰叠加的阶段。
在他看来,发达国家的减碳是在城镇化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进行的,而中国是在城镇化继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减碳的艰巨任务。也因此,接下来这10~15年的窗口期里,中国要尽快形成绿色技术体系,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城市是减碳的主阵地,但目前城市建设的增量和存量都面临着挑战。比如,未来1.5亿~2亿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新增住房建筑,同时存量的9亿城镇人口也要改善居住质量。
对于中国接下来的城镇化进程,既要实现双碳的目标,又要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多重目标的叠加,使得中国需要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而对他国形成借鉴。
针对当前城乡建设当中存在的“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突出问题,10月21日发布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建造等方面提出了系统解决思路。
王蒙徽表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处于关键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迫切需要将各方共识转变为具体行动。我们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进一步坚定决心,加大力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系统增强城市安全韧性,积极应对和防范化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推动城市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
“上海指数”《上海手册》正式发布
发源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世界城市日,是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首个国际日。自设立至今,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6年后回到“始发地”的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发出了更强的“上海声音”——“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体系框架、2021年版《上海手册》正式发布。
作为全球首个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治理“五位一体”理念为基础框架设置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体系框架将成为一个集成性应用工具,用于评估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进步水平,推广“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上海指数”是根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新城市(300778,股吧)议程》等权威国际文件,基于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全球城市监测框架》研发形成的。由一项综合指数和若干主题指数构成。其中,综合指数衡量城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总体进步水平。主题指数则与城市日主题、城市发展热点等议题结合,侧重对特定领域的评估。
“上海指数”里包含了核心指标和适应性指标,核心指标覆盖全球各类城市,稳定通用于不同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城市;适应性指标则根据城市量级和规模分类测算。相关指标覆盖教育、交通、基础设施、就业、社会保障、公众参与、污染物排放、公共空间、应急响应等领域。
《上海手册》即《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由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编。自2011年以来,上海与人居署、国展局按照“五年总编,每年报告”的模式共同修编《上海手册》,围绕年度主题,遴选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治理等领域的优秀案例进行汇编,中国和上海的相关案例均有入选。
2021版《上海手册》是在回顾过去5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第三次总体修编,主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以绿色低碳推动包容性增长”。手册呈现了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还针对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交流近年来城市实践的新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为城市管理者和相关规划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借鉴。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迪米特里·科肯切斯表示,2021版《上海手册》把包容性视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核心。基于现实生活案例研究的成功方法,为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和气候适应力的社会出谋划策。
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麦慕娜·谢里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气候危机带来的挑战为合作和创新提供了机会。今年世界城市日活动是人居署与中国合作伙伴密切合作的又一里程碑。期待《上海手册》、“上海指数”能够广泛分享,更好推动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希望上海展示更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