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动画片,是大多数人童年记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画片,是部分家长为孩子“打发”时间的方式。
动画片会在不经意间塑造儿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六一”,让我们聊聊如何让少年儿童更好地观看动画片、看到更好的动画片——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消保委”)开展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消费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21部动画片中,共梳理出1465个问题点,主要集中在用语、场景、剧情等方面。一时间引发网友热议,部分人认为一些动画片的确存在不少不宜儿童观看的内容,亟须查清,另一部分人认为,动画片对儿童的影响甚小,不应该大惊小怪。
动画片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点”,在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看来,给少年儿童看的所谓“低幼”动画片,反倒是最难做的。“它背后需要有强大的色彩学、声音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支撑,而我们的国产‘低幼’动画片有不少是编剧单纯按自己喜好来写、导演单纯按自己想法来拍,因此就会出现调查出的各种不适宜的语言、动作、剧情。”
博物馆里,小朋友参加学“考古”迎“六一”活动。孙中喆摄/光明图片
少先队入队仪式。新华社发
1、情节绿色健康,能陶冶审美情操,用充满想象力的眼睛看世界——
少年儿童的动画片应满足三个层次需求
何丽(化名)在儿子四五岁的时候发现他特别爱看打斗类的动画片,平常还会用玩具来模仿动画片里的场景。提及这些打斗场景对儿子的影响,何丽“倒不是很担心”,她更担心的是动画片的简单设置会让儿子“变蠢”。“很多动画片都有预设,假设世界就应该是这样,但是实际上不是的,世界存在很多种可能。并且这类动画片都是同一个套路,我感觉对孩子的认知不太好”。何丽说。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钟晓琳常常陪着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看动画片,在她看来,动画片背后关乎审美教育、道德教育,还有生活经验和常识的教育。钟晓琳很在意动画片里的线条感,“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大闹天宫》,它整体的色彩搭配很有讲究,人物线条也很柔和,都是带有弧度的线条,很有美感。如果动画片里一些角色线条比较尖锐,那可能给小孩子传递的信息就不是那么和谐。”
“动画片里的道德教育不光是指整体内容的价值导向,很多时候还体现在动画人物的言语行为之间。对5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是非分明、非黑即白的人物形象更有利于他们接受,不对的就是不对的,好的就是好的。如果把角色设计得过于复杂和模糊就不利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去分辨是非。”钟晓琳说。
不过钟晓琳也表示,有时候很难从个别不良画面就判定一部动画片是不好的。“或许有情节是一个小朋友欺负另一个小朋友,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给欺负人的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欺负人的小朋友发现自己没有朋友了,那就可以对看动画片的孩子有教育作用,让他们知道欺负人有不好的后果。但如果欺负行为发生后,没有正向的价值引导,这样的动画片肯定是不好的。”
不同的家长会看重动画片的不同特点,如何才算是适合给少年儿童观看的动画片呢?对此,宋磊指出了少年儿童动画片需满足的三个层次要求:“第一个层次是安全。情节要绿色健康,动作不能有易被效仿的幻想暴力元素,声音不能忽大忽小,光色不能过快闪动等。第二个层次是美。这种美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需求,在人物设计、道具设计、场景设计、声音设计等方面具有美感,能陶冶小朋友的审美情操。第三个层次是创意。动画是一种想象力的艺术,要在剧情结构、世界观架构等方面充分进行创意。要用充满想象力的眼睛看世界。儿童动画的编剧需要从小朋友能接受的角度,让剧情有超预期但又合理的发展。我听很多小学生都抱怨,现在有些动画片太‘幼稚’了。这种‘幼稚’实际上是没有创意,没有想象力。”
2、社会认知跟不上,创作意识跟不上,分级也不会有很好的执行效果——
动画片分级制度还需循序渐进
在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中,围绕“市面上动画片的放映尺度是否需要进一步严格把控”问题,828位家长表示需要,占比80.7%。对于动画分级制度的出台,562位家长表示非常支持,占比54.8%;389位家长表示比较支持,占比37.9%。
动画分级制度是指针对动画作品的不同受众,按年龄段加以区分分级,并对不同级别的动画作品规定相应的播出范围、播出时段和收看受众的制度。
为了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观看到适合的动画片,此前也有舆论认为应采取动画片分级制度。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就指出,为了吸引更多年龄层的人观看,个别动画片里掺杂了一些暴力、粗俗,但是又能吸引高年龄层观众的擦边球内容。她呼吁国内播放动画片实施分级制度,让孩子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学到真知识,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好作品,而不仅仅是满足一时的娱乐。
对此,钟晓琳认为,动画片需要有一条底线,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法律、违反基本家庭伦理的是坚决不能纳入的。动画片分级的话则还需要考虑对象,比如学前、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等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所看动画片也应该有所区分。从内容、价值引导、音乐、画面色彩等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指标来衡量。
“对文化内容产品实施分级管理是一种国际惯例,从长远看是大势所趋。建立分级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在国内文化市场对少年儿童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的产品与国际市场相对接,制作出更符合国际需求、能走到海外的儿童动画作品。”宋磊介绍道。
不过,宋磊对分级制度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建立分级制度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一是它的政策成本比较大。与分级相关的硬软件升级,知识普及等,都需要巨大投入。二是它的执行效果取决于中国观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家长呼吁分级的比较多,但是有几个家长真正知道什么是分级,分成几级,怎样指导孩子认知分级?从企业层面看,是否了解不同级别作品的特征,是否具备创作各种级别作品的能力?恐怕很难。很有可能政府推动了,但是社会的认知跟不上,创作的意识跟不上,这样也不会有很好的执行效果。”
在还没有分级制度的情况,如何保证动画片能对孩子产生正向影响?“对分级制度还是要循序渐进。先普及分级分类知识,在没有分级的情况下先鼓励和指导企业分类创作,观众分类观看。待社会认知整体达到分级制度的要求,企业创作能力达到分级所需的水平,再全面铺开,或许效果会更好。”宋磊认为,首先要从题材上下功夫。多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题材的作品,靠题材内容潜移默化地梳理少年儿童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其次要有意识地植入价值观导向。要让少年儿童通过看动画,体会到真善美。最后要让动画角色发挥行为示范作用。少年儿童很容易模仿动画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所以要充分发挥动画角色的行为示范功能。有时候,动画人物多说两句“谢谢”“对不起”,就可能让孩子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相反,动画人物如果语言不净、行为粗鄙,那也很容易让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3、“甩手机式”的“放手教育”可以让家长省力,却无法保证孩子信息接收的有效率——
家长需处理好把关与孩子自主选择之间的关系
“什么情况下会允许孩子看动画片?”江苏省消保委给出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50.9%)家长勾选了自己有其他事顾不过来孩子、课余闲暇的奖励,有45.6%的家长会在孩子吵闹时,为分散其注意力而允许。这种“甩手机式”的“放手教育”无疑让家长节省了精力,却无法保证孩子信息接收的有效率。
这一现象也得到了钟晓琳的证实。她发现,在大部分家庭里,如果把动画片作为一种家庭学习方式,是一种自发性的、以观察模仿为主的、浸润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这样的日常性学习方式,基本上看不到家长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设计。在玩耍式的学习中,孩子是在放松的阶段,凭着他自己生活里慢慢积累起来的兴趣,来吸收动画片传递的信息。”
钟晓琳不太认同的是,家长在孩子看动画片上做过多有目的性、计划性、导入性太强的设计和设置。“动画片可以作为孩子自由安排的时间,把动画片定位在家庭的娱乐生活里,在这样的娱乐时间孩子同样能学习。”钟晓琳说。“并且随着孩子从幼儿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成长,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鉴赏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看什么样的动画片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权。”
“但家长确需做的是对动画片的外围把关。”钟晓琳认为,在家长和孩子看动画片这一场景中,更好地是采取一种较为折中的办法。既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又要给予正向的引导,钟晓琳常常采取的做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看。比如动画片里的角色有暴躁的言语和行为,钟晓琳会耐心地跟孩子说:“这样吼是不是挺吵的,是不是听着挺不舒服的呀?那说明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哦。”“及时把不好的影响给孩子淡化”,这是钟晓琳所说的“参与式干预”。
“家长需处理好把关与孩子自主选择之间的关系,适当地给孩子做引导,让孩子对动画片里呈现的行为场景再认识和再学习。最自然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发生的。”钟晓琳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1日 13版)
[ 责编:徐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