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是不是要标新立异、剑走偏锋?蒋佳良的答案是否定的。投资中,是不是要追随大流、力求极致?蒋佳良的答案同样是否定的。那么,他的投资之道、制胜之法,又是如何“锻造”的?
苹果专区的花呗临时额度能不能套出来聚焦主流领域
作为浦银安盛基金研究部总监、均衡策略部总经理,蒋佳良将自己的投研力量集中在消费、医药、科技、新能源四大主流领域。蒋佳良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投资确定性的贝塔来源,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更好的阿尔法机会。与此同时,蒋佳良又不把自己界定为“赛道投资”的选手,而是将组合和均衡的思维贯彻投资始终,认为万物皆有周期,投资亦然,只有求平衡、知进退的组合,才能穿越周期,方得始终。
升级研究团队
作为一个集体,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体现,背后一定是基金公司研究能力的积淀。
海通证券(12.520, -0.11, -0.87%)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浦银安盛基金旗下权益基金前三季度整体业绩为20.11%,在全市场公募机构中排名第14位。Wind数据统计,浦银安盛基金偏股型业绩指数过去三年涨幅为113%,排名行业第12位,彰显了公司强大的中长期主动投资能力。海通证券数据还显示,浦银安盛基金旗下权益产品近三年、近十年绝对收益分别为151.12%、302.62%,排在行业14/119、12/62的位置。
探究其原因,浦银安盛基金研究队伍的更新升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作为研究部总监,蒋佳良对浦银安盛基金研究团队的变化,也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公开资料显示,蒋佳良在进入公募基金行业之前,有着海外银行、大型券商、保险资管等资产管理行业多年从业经历,2018年蒋佳良加盟浦银安盛基金。
到任浦银安盛基金并开始承担研究部管理工作后,蒋佳良推出了升级研究力量的三个措施:第一是考核机制;第二是团队升级;第三是理念塑造。
蒋佳良在管理之初,就明确了研究团队的排名考核制度,充分调动研究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制度在设计上力求公开、公正、公平,研究员可以在制度落地之前,提出各种修改建议甚至是反对意见,但是一旦落地实施,就是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形成研究和投资之间的协同。”
与此同时,蒋佳良更围绕消费、医药、科技、新能源四大板块,对浦银安盛基金的研究团队进行了升级。“浦银安盛基金新增了10多个研究员,并且对原来的团队进行了扩充。目前围绕消费、医药、科技、新能源四大主流板块进行重点布局,同时兼顾其它研究领域。”
在挑选研究员方面,蒋佳良的用人标准是:完整的专业履历、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在研究上的“灵性”。考核机制、人员配备,是一个研究团队的“硬件”,真正考验团队搭建和协同的是观念上的和谐一致。在蒋佳良带领下的浦银安盛研究团队,价值观明确且持续:聚焦市场主线,守正出奇,研究产业趋势,持续锻造把握市场贝塔的能力,寻找能够超越行业的个股,创造主动投资的阿尔法。在蒋佳良看来,研究员覆盖的领域各有不同,但在投资之中,收益的来源却大同小异,所以研究团队应该与投资团队具有协同的价值观,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这样的三个措施之下,浦银安盛基金的研究团队完成升级和重塑,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以及研究的价值观,向投资团队输出优质研究成果的能力也逐步具备。
主流领域“弄潮儿”
除了浦银安盛基金研究部总监的管理职能外,蒋佳良还是均衡策略部总经理,更是一位基金经理。他的投资之道又是怎样的?
首先,蒋佳良将自己界定为“主流行业”的基金经理。正如他在研究团队搭建上聚焦的四大行业一样,投资中他也是这四大主流领域的“弄潮儿”。在蒋佳良看来,消费、医药、科技、新能源四大领域,是经济和产业中的核心行业,是时代的最强脉搏。这些行业才是持续的贝塔来源。“这些行业是具有广阔前景,能够持续贡献投资贝塔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做投资,才能成为时间和趋势的朋友。”蒋佳良表示。
在主流赛道“乘风破浪”,蒋佳良还需要将投资细化到个股公司,此处更需要投资的专业能力。“聚焦了主流行业,还需要优选行业中的个股公司,是选择这个行业中收入最高的三个标的,也是选择ROE最高的三个标的,或选择产业链地位最强的那几个标的,这其中考验投资的取舍。”蒋佳良如何选择?看质地、看增速、看估值。蒋佳良给出了三个原则,并且表示他与行业主流的做法并无二致。当然,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并没有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动态把握。
实际上,在蒋佳良的投资中,还有一个核心的制胜法宝——均衡策略。“行业中有一句话:永远不要小看行业业绩排名后5%的基金经理,他们只是没有判断对方向。事实的确如此,不论是前5%还是后5%,可能都是在组合上有较大偏离。只不过前者偏离的方向对了,后者偏离的方向错了。”蒋佳良这样看待投资组合偏离的机会和风险。所以,他选择了均衡制胜的策略。蒋佳良认为,市场上存在着各种机会,就像烹饪中各式各样的原材料,基金经理的作用应该类似于“厨师”,利用各类投资机会,形成投资组合,为持有人创造良好投资回报。“烹饪”的过程之中,需要有取舍,组合的“味道”需要有调和,最终的“珍馐美味”才能脍炙人口,取得“顾客盈门”的效果。
“如果仔细观察主流的投资管理教育会发现,这些专业课程,不是按照个股投资的思路来培养投资经理的,而是一种组合管理的能力,培养投资经理的专业能力。所以组合才是专业投资的核心。投资就像是‘一架飞机’,需要有平衡感,需要知进退。”蒋佳良表示。
这样的选择,其实是蒋佳良在长期职业历练中形成的理念和方法。据悉,在平安资管投资经理的职业生涯中,蒋佳良的具体职务,聚焦于基金产品和基金经理的优选,组合和均衡之道便萌发于此。而此后的基金经理投资经历,蒋佳良更是通过实践,验证了均衡之道的投资效果。
“我认为万物皆有周期,行业和个股都是如此。我们看到行业和公司增速时快时慢、市场和个股估值潮涨潮落,周而复始。只是有些周期跨度大、时间长,有些周期时间短、表现极致。但是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周期一直存在。而组合和组合的动态调整,是让投资穿越市场周期、行业周期、个股周期的法宝。”蒋佳良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