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家长说过这句话,“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
尤其是“双减”落地后的第一个学期,不少家长如释重负,感叹自己终于可以解放了,终于可以实现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万事不操心了。
但老师不是万能的,家长必须承担的责任老师代替不了。
对此,9月5日,教育部发布了文章《“双减”政策落地,有担当的家长这样做!》其中严肃提到:
双减,不减责任!
双减,不减质量!
双减,不减成长!
随后,共青团中央也专门发文响应:“一个对孩子真正负责任的家长,必须真正参与到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事业中。”
的确,“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是为了减轻家长的教育负担,但绝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撒手不管了。
无论教育减负怎么减,学校教育都只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家长永远都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一个老师,他能给孩子丰富的知识,但是给不了良好的品行;能给孩子解题的方法,但给不了优秀的习惯;能给孩子考试的技巧,但给不了生活的幸福……
一个孩子的成才,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发力,教育也不仅仅发生在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家长放手不管,耽误的其实是孩子。
01
教书的是老师但好成绩的背后也离不开家长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家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孩子的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教育部有一个研究表明:
影响学生成绩的第一个因素,是学生本人和家庭,称之为个体差异,占到 60% 到 65% 的份额,这是左右分数最大的因素。
而学校影响孩子的成绩只占 10% 到 15% 。
为什么同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孩子之间却有那么大的差异?
我们必须承认,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造成了这种差异。
你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别的家长培养;你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别的家长重视;你不督促孩子自律,别的家长督促,所以你的孩子也就和别的孩子拉开了距离。
孩子成绩的高低,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而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是家长的费尽心思。
02
习惯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
朱永新曾说: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而孩子总是看着父母的样子,模仿着父母的行为长大的,我们总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的习惯往往来自于父母,孩子习惯养成的第一环境是在家庭。
父母的行为和思想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一言一行,甚至生活中的细节,都会对 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都会体现在孩子的行为上。
所以,要想孩子养成好习惯,不是靠老师,而是靠父母自己。
首先,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习惯,那就先成为那样的人。
其次,要有意识的规范孩子的行为,从小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03
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而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
有研究显示:父母才是孩子真正重要的阅读榜样,孩子阅读态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阅读态度。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阅读贫乏期不自知,父母就要引起重视了,这种阅读意识需要父母营造。
被书香滋养出来的孩子,未来都不会太差,我们不能指望孩子的阅读都由老师来督促,需要父母躬身力行,为孩子做好榜样。
03
孩子沉迷手机父母应当自省
有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沉迷于手机不可自拔,即便国家和平台限制了游戏时间,也不能减轻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但父母在抱怨的时候,却忘记了,孩子沉迷手机,其实父母自己才是罪魁祸首。
有媒体曾经调查了200个小学生的家庭,结果显示:
45%的父母玩手机的时间,多于陪伴孩子的时间;
而在和孩子共处时玩手机的父母,更是多达48%,将近过半。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孩子沉迷手机的背后,自己不受诱惑是一方面,父母自己的不良示范,错误的教育方法,以及对孩子的忽视才是根源。
当孩子沉迷手机,那我们做父母一定要反思,因为,父母才是孩子与手机之间那堵墙。